9月14日下午,新北区乡村初中化学骨干教师培育站第7次活动在我校顺利举行。我校任俊平老师和浦和实验初中的恽彩琴老师分别开设了《氧气的性质》两节同题异构的公开课。
任俊平老师的课把教学内容中的关键知识点分成若干个小任务,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了不同问题,通过11个问题引领整节课,注重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,关注事物的两面性,思辨性很强。
恽彩琴老师的课通过一个谜语引入,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探究兴趣,整个课堂则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体验。
学生的学科素养是学生经过学科学习逐渐形成的、面对陌生和不确定的问题情境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,以及相关知识经验的迁移和创新能力。学科知识需要经过学习和理解、应用和实践、迁移和创新等关键能力活动,才能完成从具体知识到认识方式的外部定向、独立操作和自觉内化,进而转化为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。课堂转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。
从化学学科教育功能的角度来说,“任务驱动模式”下的探究既是化学学科知识学习的目标,又是学习的方式。学习任务的驱动促使每个学生通过动脑动手、亲自实践,形成知识,学会思考,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,获得感受,体验并内化,逐步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和学科能力,这也是化学教学的最终目标。
最后培育站导师周文荣老师也给所有培育站的老师几点建议:1、课堂上一定要注意学生的生成性资源;2、课堂问题的设计一定要设计核心问题,减少简单机械的问题,注重科学性和严密性。
人生是一种美丽,优秀是一种习惯,教研是一种动力,经历是一种财富,经历就是阅历,不管每次收获多少,但每次都在成长。
![]() ![]() |